地 址:常州市钟楼区荆川东路9-11#6层
电 话:0519-86977111
传 真:0519-68866111-0
邮 箱:czxyhcs@sina.com
前段时间,很多人在讨论京东最新上线的生鲜电商新玩法,那就是“定期宅配+私人定制”,其实说实话,这根本不算是什么新模式。看看许多大城市,诸如北京周边,早已被各种有机宅配的农场包围得水泄不通。各种宅配卡和宣传单满世界飞,因为这被证明能赚到钱。互联网时代,仿佛一说起生鲜电商,似乎是高大上的东西,其实说穿了,就是卖菜的。既然是卖,那就是怎么个卖法的问题。我个人认为,现在的生鲜电商模式不外乎两种:预售类模式和现售类模式,这一点倒是和房地产有相通之处。
两大模式
预售类模式。无论对于私人定制还是定期宅配,其实就是一种预售模式,提前把我地里的菜和树上的果卖给你,只要解决一个信任问题就结了,食品很安全,食用很放心就够了。这里面主要销售的是土地和服务,采用自然种植方式,不追求产量,以保证水果的品质,实现原产地高品质的果蔬直供。在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今天,这种纯天然、无污染的自然品质诱惑,在产品单价和附加值上就有了很大的赢利空间,也更容易获得认可,这也是刚开始做宅配比较赚钱的重要原因。
而对于私人定制操作就更简单了,提前把土地都租给你了,无论菜种得怎么样,都已经销售给你了,还能作为周末休闲旅游的一个日程活动。通过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,提升客户或者消费者的体验,通过会员认领土地,通过自种或由合作基地负责耕种、管护,自然而然实现果蔬食品的可追溯。对其他诸如茶叶等非标性的产品类,很大程度上首先解决的也是一个信任度的问题,也就是诚信的积累,通过预先订购的方式,直接产生订单,有针对性地开展采摘和包装,这一类预售模式与其说卖的是一种产品,倒不如说是一种信任。就目前来说,对于相对高端的生鲜类产品,这是个好思路,也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个捷径。
现售类模式。除此之外,当前以及诸多先行者所采取的都是现售模式,自身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基地,通过自产或者严格筛选的产品进入销售端,这方面,土特产是最先触网的一批。其他如本来生活、沱沱工社等等,也有这些操作方式在里面。比如南方的荔枝、菠萝、冰糖橘、蜜柚等等,在出货量较大的情况下,多数是从现有的农产品中挑选,进行电商化的销售。这种方式做起来比较费气力,电商经营者满世界找优质产品,毕竟这种方式有天花板,热闹一阵可以,做大似乎很难。这种模式一方面受限于产品的层次不一,另一方面花费大量精力淘产品,对于电商的长期良性发展无形中增添了许多环节,再加上果蔬产品的季节性影响,由此带来的物流的高成本和保鲜技术或者说冷链物流的局限性,使得成本控制很容易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这也是近2000家生鲜电商网站不容易赢利的一个关键。
两大瓶颈
对于生鲜电商,如何实现低成本扩张,高效率配送,对提高销售规模和辐射范围很重要。以往的诸多问题,归结起来不外乎几点:
其一,生鲜的标准化问题。农产品的生长是一种生物过程,加上土壤、水质、种质、管护等多方面,生产的产品多数情况下具有较大的差异,这也是为什么有土特产的原因。但现在一说起标准化,好似农民或者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非常标准的,品相、口感、甜度等产品指标是整齐划一的,这本身就是选错了对象,对于当前中国的多数农产品生产者,甚至包括一些颇具规模的农场,也面临着相似的困惑。生鲜的标准化是最难解决的问题,未来很可能分为两个极端:一个是纯高端产品,限量版、区域性、高品质;另一个就是相对宽松的绿色分包生鲜,品质有分级,但差别不大。
其二,折损率居高不下。根据资料统计,我国现在的果蔬在物流过程中损耗近三成,100吨蔬菜轻易可以产生20多吨垃圾,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5%左右的损耗而言,这是个触目惊心的数字。以往我们都很容易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冷藏链的物流问题,其实根本上是与现有的消费习惯和不成熟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有关,农产品从产品的最初状态没有更好地变成便于流通的商品,在物流过程中对于果蔬、水产品自身的生物活动干预不够,直接导致损耗偏高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成本问题。
针对以上问题,消费者会降低对商家的信任感,也带来了一些抱怨,逼迫一些商家开始搞预订,隔日供货等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,以往的多品种、快物流、轻包装的问题在3C产品和鞋帽服装上没有出现的问题,在农产品上都成了大问题。解决上述两个问题,目前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强加工技术引进,坚持搞单品经营,深化细分,用专业化的手段,做好一个单品的销售和推广。当然对于电商平台或商超的经营者来说,需要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才是经营之道,这就是单品合作的途径了。通过和不同的农场或者专业加工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,确保每个单品都是专业化处理和包装,相同的产品所带来的是物流成本的节约和高效配送。农产品更快地通过预冷和分装,进入流通渠道,也才能卖得更好。
对于电商从业者来说,重要的不是产品越多越好,而是产品的多样化商品越多越好,就好比“一鱼多吃”,在农产品的初加工之外,多关注深加工和多种包装技术,包括果蔬的不同形态、不同包装的加工和处理,在确保生鲜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同时,强调产品的多样化,才能在单品的基础上挖掘出更多的客户需求,对于生鲜电商的销售也可以多个市场着力点。然后再与不同的生产基地开展合作,比如京东在新疆阿克苏、山东、海南文昌等地承包了上千亩土地,种植苹果、樱桃、荔枝等水果单品,与河北高碑店、山东烟台、海南文昌等地建立有机农产品直供基地,并雇用当地的农民来进行规模化种植,采用自然种植方式,不追求产量,以保证水果的品质,实现原产地高品质的果蔬直供。随着丰富产品的品类,也许就是个不错的解决之道。
两个抓手
电子商务的竞争,归根结底是对上游货源的竞争和供应链的把控。首先是标准化的问题,没有标准化,每个农场或者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差异过大,无法进行统一的识别和分级,只能按照土特产的路子,一个地方一个牌子,非常不利于做大做强市场。实行标准化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的根本举措,在电商的货源方面,就要考虑输出生产标准,形成可执行的细化的东西,也可以委托农产品研究机构制定和分发,确保农户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土壤改造、施肥、采摘,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包装。缩小产品的差异性,扩大产品的相似性,打造一定量级的可复制性产品,才能实现电子商务的货源稳定。比如近年来的山东枣庄,樱桃种植面积约6000公顷,通过推广标准化栽培、严禁使用违禁农药、实行分级销售等多项措施,全力打造“诚信樱桃”特色农产品,种植出来的绿色樱桃个大、色艳、品质非常高,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。标准的制定不仅仅在于生产端,如土壤、采摘、制作以及包装方面与农场签订更为细化的标准,实现蔬菜的标准化生产,还在于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,建立蔬菜生产电子档案系统。示范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,指导生产者科学防治蔬菜病虫害,提高地产蔬菜质量安全水平。良好可靠的生鲜电商的上游货源才是销售的最佳起点。
其次是品牌的打造,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过程中,更多稳定且品质接近的生鲜产品进入流通端,就为品牌化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好基础。按照传统的理论来讲,产品品质的差异性是建立品牌的基础,如果是同质的农产品,消费者就没有必要对它们进行识别、挑选。“差异性的产品才能建立农产品的品牌”,其实这句话也对,但是关注点不对,品牌是一种区隔,要把自身的产品同其他产品区隔开来,比如可追溯、绿色、品质优良等等,需要建立同其他农产品品质的差异化。许多农产品种类及其品种具有生产的最佳区域,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、土质、温湿度、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,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形成,即使是同一品种,在不同的区域其品质也相差很大。但对于生产者来说,区域性统一的生产标准产生相对统一的品质,统一的品质才是品牌塑造的关键,不然就又是一个地方特产的案例了。
对生鲜电商经营者来说,无论是果蔬还是水产品,都必须注重生产端的标准化,只有标准化的东西才能更容易进行深加工和品级分类,然后才是品质和品牌的久远流传。电商归根结底还是商业活动,良好的售卖是一切的前提,无论对于预售类模式还是现售类模式来说,电子商务同传统渠道一样,产品永远是核心,稳定的上游优质货源才是电商发展的发动机,至于是不是一定要自建基地,那就见仁见智吧!
上一篇:滴水成海,海纳百川
下一篇:实体零售卖场如何应对电商的冲击